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淮工师语 >> 正文

周恩来绿色发展思想的现代价值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9-25 [来源]: [浏览次数]:

马克思主义学院 徐岩

 

摘要  在当代中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绿色发展业已成为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主旋律,其主旨就是要使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福祉。周恩来尽管在理论上没有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却在自身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改造好大自然、增产节约、植树造林、防治环境污染、统筹协调等绿色发展思想,开创了新中国探索绿色发展思想的先河。

关键词  周恩来;绿色发展思想;统筹协调

 

在当代中国,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绿色发展业已成为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主旋律,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旨就是要使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福祉。周恩来尽管在理论上没有明确提出绿色发展的概念,却在自身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改造好大自然、增产节约、植树造林、防治环境污染、统筹协调等绿色发展思想,开创了新中国探索绿色发展思想的先河。

一、改造自然,契合规律

(一)发展生产要契合自然条件

人与自然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这表明,人作为自然界长期演化所产生的自然存在物,其存在与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周恩来在经济建设中始终自觉践行马克思的这一自然观。他明确讲:“发展生产要合乎……自然条件情况。”[2] 他还认为中东、中亚细亚以及我国的沙漠化是因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森林植被所致,因而对西双版纳的发展特别强调:“要解决好合理开垦,保护好自然资源,改造好大自然。”[2]我们再也不能慷慨地破坏自然,要慎重。显然,周恩来的观点强调了发展生产必须契合自然状况,否则必受大自然的严惩。

(二)改造好自然要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针对我国水灾害频发状况,周恩来强调要在不断总结老祖宗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治水规律。治水“洪水出乱子,清水也出乱子。这个事情,本来我们的老祖宗有一套经验,但是我们对祖宗的经验也不注意了。”[3]“治水要掌握水的规律,但到现在这个规律我们还掌握不好。”[4]要“逐步摸索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总有一天可以把黄河治理好。”[3]

二、增产惜源,反对浪费

(一)节约资源,反对浪费

人要正确认识和改造自然,就必须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握其内在规律。针对建国后我国物资紧缺状况,周恩来要求在生产与非生产领域都要倡导节约。50年代,为缓解全国木材需求紧缺时强调:“对木材的采伐和使用,全国必须厉行节约,防止浪费。”[5]此外,他认为建筑上片面地追求形式,不顾内容,追求美观,不顾适用与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到70年代,他把节约提升到爱国主义高度。“对国家的开支一点不注意节约,不提倡节俭,这不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是一个浪费主义者。” [4]

(二)综合利用资源以利增产

在生产和资源方面,周恩来都倡导综合利用各种资源要素以实现增产目的。在生产综合利用方面,建国初,为了把有限的木材更好地用于国家建设,他就大力倡导“造纸原料,应尽量利用竹头、芦苇或其他纤维植物”[5]。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60年代初,在综合利用国内资源方面,他要求“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狠抓物资的节约使用和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4]

 三、植树造林,绿化生态

(一)绿化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周恩来认为,绿化生态环境既可美化生产、生活环境,也可提高人民收入。1957年,他对梅家坞的社干部讲:“宜种茶的山坡,应开垦出来种茶树;种茶树既是很好的绿化,又可多产茶叶,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增加集体收入。”[2] 1966年,他强调公路、铁路两侧要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京津公路两侧的绿化不像样,要力争早些改变面貌,要狠抓。”[4]发展生产必须“要注意保护好森林和各种自然资源,要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4]

(二)林业要永续发展,事关国计民生

周恩来多次精辟分析了保护林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1962年,周恩来指出,湖南、福建等省在山区挤林开荒,水土流失很严重;内蒙古搞草原开荒,不能护土,不能固沙造林。196311月,他又说,长江上游地区由于开垦荒地多,砍伐的森林也多,因此泥沙更易流失。他还多次列举国内外破坏森林的历史教训。他说,印度的恒河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当时土地肥沃,农业昌盛,但由于破坏了森林植被,所以后来都成了沙漠,我国甘肃省的敦煌一带恐怕也是这样。

四、防治环境污染,开展卫生运动

(一)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生态福祉

周恩来认为,我国实现工业化要吸取西方环境污染教训,走一条有利子孙后代的环保发展道路。197011月,他对上海代表说,炼油厂的废油、废气、废水怎么办?统统回收,综合利用才好,不然倒进黄浦江里把鱼都弄死了。搞工业不能给人民生活带来不利。19712月,他再次分析了上海近郊区比远郊区病人多的原因之一就是工业发展污染了空气和水。为了给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他鼓励上海工人一定要把“三废”治理好。对北京建设,他要求北京一定要处理好废水、废渣、废气,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绝不做贻害子孙后代的事情。

(二)开展卫生运动,美化生存环境

建国伊始,周恩来就要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美化人民生存环境。1952年,他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对于卫生工作,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必须把爱国卫生运动坚持下去,达到普遍深入和经常化。”[5]1965年,他再次强调:“农村要把水、粪、除四害、预防主要疾病搞好。”[2]“几年来,爱国卫生运动在改善环境卫生、减少疾病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6]

五、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对统筹好城乡关系,周恩来在1949年论述到:“城市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刺激乡村的农业生产,城市以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供应保证和促进乡村的农业生产。” [3]1951年,针对革命老区有些同志提出的“革命胜利了,进了城就忘了乡”的意见,周恩来再次强调:“我们的胜利是依靠了农村的,但今后农民生活的改善,还必须依靠城市。……应该下山,应该进城。……下了山不应该忘了山,进了城不应该忘了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3]

(二)统筹农、轻、重协调发展

中国因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故而统筹好农、轻、重协调发展尤为重要。1962年,周恩来指出:“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来安排经济计划。”[3]之后,周恩来反复强调这一问题:要“切实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这样的顺序,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逐步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建立新的平衡。”[2]

(三)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由于受历史和自然因素影响,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1957年,他指出:“汉族人口多,经济、文化比较发展,但是可开垦的土地已经不多,地下资源也不如兄弟民族地区丰富。……但是,兄弟民族地区的资源还没有开发,劳动力少,技术不够,没有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帮助,也不可能单独发展。因此,各个民族必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在共同发展的目标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3]

不难看出,周恩来以上绿色发展观为进一步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

[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9240440537710466-467.

[3]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06433873371252.

[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9762716-7718-719.

[5]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70171272.

[6] 周恩来文化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698.